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7月18日 19:10 鄭哲宇、高美晶

Uber PK 小黃 政府面臨創新產業挑戰

Uber與計程車產業間的抗爭,在臺灣已上演近三年的時間,然而Uber的成長不減反增,壓縮到臺灣計程車產業的獲利空間,平均獲利減少2至3成。且因政府並無法律規範如Uber這般的跨境網際網路服務,導致計程車司機普遍認為政府「縱放非法行業、壓縮本土產業」,7月11日計程車產業忍無可忍,號召2000台計程車上街抗爭,提出五大訴求,並要求經濟部投審會按照交通部取締的Uber違規事項,依外國人投資條例撤銷Uber的投資資格。

共享經濟的浪潮席捲全球
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因網際網路發達而興起的「共享經濟」已經是全球不可擋的熱潮,任何的閒置的資源都能透過網路出租,活化閒置資源。在資源過剩的時代,不只是Uber推出載客服務,還包含Airbnb分享閒置的房屋或家裡的空間,讓使用者除了旅館之外,有更多元的選擇。另外,在Peerby的網站上,幾乎是任何零碎物件都可以分享出租。

Uber是共享經濟  還是打著美名的「白牌車」?
Uber的服務是利用網際網路的媒合功能,即時尋找閒置車輛資源的叫車服務,然而政府認定Uber是將乘客從A點運輸到B點的運輸業服務,要求Uber成立車行,以計程車的營運模式經營,否則就是違法經營的白牌車。政府要求Uber設立車行,並以此為依據繳稅,但此經營模式違背Uber的經營理念,因此雙方始終沒有共識。究竟Uber是資訊平台服務亦或是運輸業,是此項爭議的關鍵點。

Uber爭議  帶出臺灣法規面對創新產業的挑戰
Uber台北總經理顧立楷指出,「台灣並不需要多一間計程車行,台灣需要的是對於既有產業與新型態服務模式的法規調適。」顧立愷表示,這不僅是針對Uber一家公司,沒有適當的稅目因應,是所有的跨境電商公司(如Spotify、Netflix、 Agoda等)都會面臨的相同的問題。

除了獲益受壓縮  專業與安全也是另一考量
臺灣計程車行業之所以強烈反彈,除了獲益受到壓縮以外,「專業」的認定是他們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台灣民眾普遍的疑慮。

有網友表示,臺灣計程車司機是經過專業考試、核發證照、定期檢查與換證,相較Uber是有制度的管理; Uber公司則回應,雖然Uber的司機並無專業駕駛人資格,也無定期考核,但Uber司機與乘客有嚴格的相互評鑑系統,且評鑑資訊、車種資訊皆會揭露於網路上,提供乘客做為判斷的依據。

然而不管是何種制度,皆會有其安全漏洞存在,如何有效提升服務品質與安全性,對任何服務都是要不斷挑戰的課題。

有遠見的思考  智慧的判斷
Uber爭議不只是一家公司的問題,而是反映政府面對創新產業須面對的挑戰。隨著時代進步與科技的創新,勢必帶來人類生活模式的改變,及對既有的產業結構的衝擊。而面對此一衝擊,不僅是既有產業要隨時調整,政府的法規與規範也必須與時俱進。

不僅是Uber衝擊計程車產業,未來政府如何因應一波波創新科技的浪潮?臺灣在既有的法令和制度之下,如何保護既有產業勞工的權益,又要能加速台灣產業創新與升級,與世界新科技接軌、迎接全新的時代?這些都是政府必須去研究且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