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2月1日 22:20 于志申

茲卡病毒在南美快速傳播 世衛召開緊急會議

紐約時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於1月28日發出茲卡病毒(Zika virus)全球預警,稱該病毒在南美洲已呈爆炸式傳播,到2016年底,可能會有多達400萬人感染。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說,在2月1日召開緊急會議後,將決定是否宣布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此舉顯示了世衛組織對茲卡疫情的爆發已經十分重視。

茲卡病毒據稱可能導致小頭症,這是一種新生兒先天腦損傷,導致頭顱過小。雖然專家表示目前下結論尚早,但有跡象顯示二者存在關聯,薩爾瓦多政府甚至建議女性在2018年以前不要懷孕。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說明,茲卡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經由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彌猴體內分離出來,而第一位被報導的人類感染者是在1954年的奈及利亞,首次群聚事件發生在1978年的印尼,而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的群聚疫情,使此疾病受到注意。

2015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證實巴西東北部出現本土的茲卡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為美洲地區首例。2016年1月,疫情擴增至中、南美洲10餘個國家及地區,因此,茲卡病毒感染症被認為是一種將會持續擴展到新地區的新興傳染病。

臺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這2種蚊子均曾有文獻報導在野外捕捉到帶有茲卡病毒的成蚊,因此確定是病媒。因為茲卡病毒目前無疫苗可預防,避免病媒蚊叮咬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衛生福利部提醒,斑蚊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至2小時及日落前的2至3小時,此時外出時請民眾要特別留意做好防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