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6月3日 14:35 林耘翰

心肌梗塞「咳嗽CPR」自救?醫斥:網路謠言

5月31日復興航空總經理陳葦洲因急性心肌梗塞不幸辭世,最近網路也傳出影片,一位中年女性擔任球隊會長在致詞時,突感胸口不適,瞬間倒地,急送至附近醫學中心,仍然無法救醒。衛生福利部公布2014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病佔據第二位,緊接在癌症之後。心肌梗塞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現代人生活節奏緊張、重口味飲食,心肌梗塞年齡層也下降,醫師表示,網傳「咳嗽CPR」自救沒研究證實,屬於謠言,其實心肌梗塞有預兆,要把握黃金90分鐘快就醫。

忙了一整天,開車回家的路上,突然感到胸口一股劇痛,並且開始蔓延到手臂和下巴,甚至全身冒冷汗...該怎麼辦?若出現嚴重胸痛、持續有壓迫感,心絞痛超過15分鐘,同時冒冷汗、臉色發白,可能就是心肌梗塞發作。

從2012年起,網路上盛行「心肌梗塞自救法」,教導必須「深吸氣」、「不停咳」、「喝溫水」、「要通風」。針對這則訊息,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同時也是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文鍾指出,這種方式過去被認為有效的原因,是因為對部分心律不整、血壓降低的患者,咳嗽提高胸內壓,有助提升血壓,讓原本因為心臟因素無法充分得到血液灌流的腦部,得以獲得血液供應,延長幾秒鐘的意識清醒,看心臟是否能夠自己恢復正常跳動,或是讓醫護人員完成緊急處置。 不過台北榮總急診部主治醫師高偉峰指出,沒有任何研究確認,「咳嗽CPR」對心肌梗塞有效。

為何咳嗽沒辦法救命?Nucleus medical media 製作了5分鐘的急性心肌梗塞3D動畫,可供民眾了解箇中機制。

心肌梗塞是什麼?
心臟的表面有如同灌溉渠道的「冠狀動脈」,負責供給心肌養分,以維持心臟運作。然而,約略從18歲開始,人類的血管就開始產生「粥狀動脈硬化斑塊」。高血壓、生活壓力、氧化的脂肪、高血糖、發炎物質、抽煙、日夜顛倒的作息......種種風險因子不斷讓血管內皮受傷,前來修復的血球與代謝廢物結合堆積成斑塊,如同廚房排污水的橡膠管路,逐漸狹窄、失去彈性......依風險因子的多寡和嚴重度,達到發病時間10~30年不等。然而,此病程頂多讓患者在費力活動時胸悶,稱為「穩定性心絞痛」,初期還可藉由生活習慣調整和藥物來控制。那麼,無法用咳嗽自救的「急性心肌梗塞」是什麼?

硬化斑塊讓心血管內襯坑坑疤疤,新舊雜陳的堆積物並非如同油漆般一層層塗刷,也不一定每片斑塊都穩妥地與血管融為一體,在血流不斷地沖刷之下,「水土保持」不穩定的區域—「不穩定斑塊」如不定時炸彈,可能會瞬間剝落,斑塊表層破裂後暴露出底下「鋼筋水泥」般的發炎物質,吸引大量血栓聚集,「土石流」完全堵塞下游冠狀動脈,心肌無法得到養分而快速壞死,這就是要命的「急性心肌梗塞」!若沒有即時打通,可能在瞬間或短暫幾小時內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呼吸衰竭、昏厥、甚至心肌破裂等併發症

「心痛喘,盜冷汗,卡緊叫,救護車!」
咳嗽、放血、拍背、刺激穴道......這些可能對輕症有未知的療效,但無法打通血管!當胸口突發性嚴重悶痛,趕緊就醫才能救命!救護車上的心電圖上發現「ST段上升」,加上「心痛喘、冒冷汗」,有95%以上機率是血管完全阻塞的「急性心肌梗塞」,救護員可在車上就傳真到值班心臟科醫師的手機,以便作緊急心導管術的準備。

為加強民眾有關急性心肌梗塞及早就醫­之重要性,高雄榮總將心肌梗塞三大症狀「胸痛、­冷汗、喘氣」,轉化為民眾易記的口訣,並拍攝成幽默的30秒公益短片「心痛的牛仔」。高雄榮總加護病房黃偉春主任指出,若診斷為ST段上升型急性心肌梗,在胸痛發作後的黃金12小時內儘快接受心導管檢查,找出堵塞部位、吸出血栓、以氣球擴張撐開狹窄血管,置放血管支架,讓心血管儘快恢復灌流,可有效保住心肌功能而救命。
 

心肌梗塞能預防,醫師提醒掌握4大關鍵:


1. 把握黃金90分鐘快就醫,緊急打通血管。謹記口訣「心痛喘,盜冷汗,卡緊叫,救護車」。

2. 注重養生之道,盡早養成好習慣,飲食節制吃七分飽,多攝取蔬果以抗氧化,避免煎炒炸過度烹煮,以及有大量人工添加劑的精緻食品。

3. 作息早睡早起,身理時鐘規律。

4. 心情保持正面樂觀,個性太急躁火爆,交感神經亢進,也會對心血管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