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5年11月30日 21:51 林智旻

全台折壽!比食安更恐怖的PM2.5

今年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出現5波空氣品質「紫爆」,根據美國航太總署(NASA)繪製的全球細懸浮微粒空污地圖,顯示從1850年到2000年,150年來的空污程度,亞洲國家以中國的污染最嚴重,台灣也不遑多讓,都是死亡數較多的深棕色。

按照WHO管制標準,全年平均應在10微克/立方公尺(單位下同)以下,但根據環保署今年發布的空氣品質監測報告,全台灣這13年平均值為24,遠遠超標。

彰化縣醫療界聯盟理事葉光芃提到,「台灣10大死因中,有7大和空氣污染密切相關」,從惡性腫瘤、中風、心臟疾病、高血壓到肺炎、糖尿病到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相較於去年空汙原因來自外在,雲林縣環境保護局代理局長張喬維指出,今年原因之一是盛行東風,中央山脈以西形成下沉氣流,風速慢,加上高壓迴流,中南部位在背風面,擴散不易,導致汙染累積。

雖然難以證明PM2.5對人體直接危害,但今年3月5日,國際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布最新研究,明確指出空氣品質與兒童肺部發展確實有高度關聯性。

嘉義市空汙防制委員、醫師余尚儒憂心說,「骯髒的空氣,比食安更可怕。」PM2.5成分複雜,包括汽機車、工廠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當中更可能含有戴奧辛、重金屬成分,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質,「黑心油你可以選擇不吃,但你無法選擇不呼吸。」

各縣市中,雲林縣PM2.5年均值高達34居冠,嘉義、屏東、高雄甚至離島金門也統統超過WHO標準。

想要阻隔空氣汙染,第一直覺一定是「戴口罩」,但專家指出有經過認證的口罩才有品質保證,以美規及歐規為主。例如美規的N95、N99、N100或是歐規的FFP1、FFP2、FFP3等可過濾99%以上的微粒,如果沒有經過認證,則無過濾效果。多人認為活性碳的比較好,但事實並非如此,薄薄一層活性碳對微粒的過濾效率極低,同時因厚度極薄,只能去除一部分揮發性有機物,且飽和後對揮發性有機物也不再具有去除功能。

另外若密合不佳,空氣反而不經過濾材,而選擇從口罩與臉部的洩漏縫進入,整體防護效果反而變差,而平面口罩與臉型密合差,影響口罩整體效能。相對的,立體口罩經過調整後,會有較佳的密合。

口罩的配戴需要練習:用兩手食指型將口罩鼻梁的金屬壓片塑形成服貼鼻子形狀,讓密合度夠,而戴好後,會有如鼻塞感,呼吸比較不舒服。

PM2.5防護秘笈是:一、平面口罩效果差;二、有認證、有保障;三、活性碳無作用;四、沒有100%密合;五、兩層口罩不一定比較好;六、穿戴需要練習。

 

PM2.5小百科

粒狀污染物只是空氣污染的一種,包括懸浮微粒、落塵、金屬微粒、黑煙、酸霧、油煙等。細懸浮微粒是粒徑小於2.5微米的粒子,可分為原生性和衍生性。原生性PM2.5代表排放後未經化學反應,來源包括海鹽飛沫、工地粉塵、交通揚塵、工廠排放。

衍生性PM2.5是在光化學反應後才形成,主要為硫酸鹽、硝酸鹽、銨鹽。目前大氣中的PM2.5主要都是來自人為因素,例如石化燃料、工業排放、車輛廢氣等。(資料來源:《空氣污染防制法施行細則》《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