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3日 15:38 李智棋
紙媒的另類實踐:新竹地方媒體《風起》
正當網路媒體愈來愈蓬勃發展的時候,在新竹卻有一個「新媒體」以紙媒之姿走入社區,它的創辦人林駿騰受邀參加一場工作坊時,一位聽眾忍不住問「紙本花費高,為什麼還要堅持做紙本?」他回答說「對於社區民眾而言,紙本是更容易傳遞的媒介」。
《風起》的成立始於對資訊流通的反思,出生於勞工階級家庭、笑稱「當農夫」打工維生的林駿騰,常穿梭於農地、工地之間,自然結識不少農工朋友,這些人是一般人眼中社會中低階層,伴隨很多社會問題,然而在跟外界隔離的情況之下,當地人民的生活乃至內心世界很難被外界理解。
從大學開始,地方資訊流動不均的問題在林駿騰心中發酵,但真正觸發他興辦地方媒體是一位熟識的鐵工工人。工人喝酒是文化,有一天工人喝醉後隔天返家的路上,因為受到高溫曝曬,猝死倒在路上,再也沒爬起來。這個工人撫有一個小女孩,因為酗酒讓女孩流落在外無法回家、沒東西吃的情事屢見不鮮,在左鄰右舍眼中,他酗酒、家暴,是一個很差勁的人。沒想到,林駿騰在他死後走進他房裡,發現牆上用炭筆寫滿「我愛OOO,我對不起OOO」
為了改善資訊不對等的情況,林駿騰開始著手辦社區刊物,取名為《風起》。
「語言、族群、在地、書寫、自主」是《風起》的五大核心,林駿騰說,從歷史脈絡發展來看,國語直到晚期才出現,較年長一輩使用的語言則屬客語、南島語系,因此主流媒體傳播的資訊對年長一代有很大的閱讀障礙,為了幫助社區與外界連結,也讓外部能深入社區,他決定用群族的母語書寫,漸進性地在文章中加入簡單的詞彙。
書寫的主角是每一位社區居民,林駿騰招募的團隊則退居編輯角色。風起散播地很快,經過口耳相傳,不到六、七個月時間,風起的消息已傳遍整個社區,與多數主流媒體不同,風起沒有廣大的閱聽眾,也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它關懷社會的精神卻值得大家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