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5年7月9日 15:14 郭芷淇/整理報導

新發現! 珊瑚礁記錄地震史 台大教授登國際期刊

科學家不斷研究如何掌握地震週期,沒想到最新研究發現,利用生長在潮間帶的珊瑚,研究出其死亡時間和年齡,也能掌握地震週期。台大和美國團隊合作,花費10年終於找到這個天然的地震紀錄器,重建4千年來,西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超級地震歷史,成果登上6月30日的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所羅門群島西側在2007年4月1日,發生百年來最大規模8.1強震,造成12公尺高的大海嘯,奪走5、60條寶貴生命,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沈川洲教授和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團隊希望,重建過去強震歷史,提早預測超級地震,提出因應對策。

沈川洲解釋,生長在海水表面附近的珊瑚或形成的珊瑚礁階地,可以代表海水面高度。地震發生時,地面突然上升、海平面下降,造成珊瑚暴露在空氣中而死亡,珊瑚死亡的時間點就是地震發生的時候。

他們於2012年前往索羅門群島,在長28公里、寬5公里的雷諾加島採集約30個珊瑚化石標本。分析結果發現,雷諾加島紐貝爾 (Newbare) 地區的珊瑚化石,記錄了過去4千年來比較完整的古地震事件,雖然以目前資料看來,並無明顯的規律週期;不過可以分析出,雷諾加島至少共有4次史前大地震,平均大約500至1000年才會發生一次,因此近期內所羅門群島西側再發生大強震機率不高。

另外,台大團隊也將此技術應用在墾丁,重建台灣地震史。沈川洲透露,最近台大團隊已在墾丁發現一處適合施測「珊瑚鈾釷定年技術」的珊瑚礁標本。

沈川洲說,台灣過去造成珊瑚的大規模強震有2次,分別發生在1867年的基隆外海與1981年的屏東外海,評估未來發生強震機率高,而這2處又是核電廠所在位置,得更加速重建墾丁一帶的地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