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4月19日 19:32 鄭哲宇

「不是花時間就好」 正確的陪伴 你做對了嗎?

兒福聯盟公布的「2016年兒童心願與煩惱調查」中,「希望父母常陪伴」位列兒童心願第4名,17年來首次進入前5名。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表示,父母陪伴是兒童重要情感支持來源,但雙薪家庭增加,導致親子相處時間減少,衍生許多社會問題。職能治療師黃彥鈞表示,即使花時間陪伴,但若是「沒有質感的陪伴」,反而事倍功半。若把重點放在「親子的互動」,即使一天只有20~30分鐘,比起光看著孩子一整晚,效果更加卓著。

「花時間陪伴」≠好的陪伴

黃彥鈞治療師說,臨床上常見許多父母即使花時間陪伴,卻沒有達到陪伴的效果,以下列舉幾種情境。
1.    父母在旁做自己的事,只是看著孩子的安全,讓孩子自己玩耍
2.    帶孩子去上體育課程,只是在旁觀看,卻沒有一起互動
3.    花時間念故事給孩子聽,卻只是「念」而已

黃彥鈞治療師說,若在學齡前就缺乏有質感的陪伴,會造成親子間的疏離,上學後,課業成為親子間的主要話題,將造成關係的僵化。孩子轉從同儕間尋找愛與認同,男孩子會對異性產生好奇,做出掀裙子、抓女生馬尾、碰觸女生身體等惡作劇行為。
從小缺乏陪伴的孩子,有2個重要風險:

1.    缺少從父母得到的愛與關懷,容易產生非預期的發展
2.    若孩子出現了非預期的發展,也因缺少父母的陪伴而很難發現

每天半小時  效果卓著

黃彥鈞治療師表示,在諮詢時,會建議父母在小孩玩積木、玩具時,不要只是在旁邊看,而是一起互動、一起玩耍。也花時間陪孩子去運動,一天即使只有半個小時,也會比放孩子獨自玩耍一整晚效果更好。另外他也常建議家長可以常幫孩子按摩,這種親子間的按摩、撫摸,除了透過觸覺刺激感官,幫助孩子成長外,對於建立「身體間的界線」有很好的效果,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身體,也懂得保護自己。

越小開始   效果越好

持續付出愛是關鍵,父母要在生活中持續對孩子付出關心、多對話。曾經有一位3~4歲的孩子,在上幼兒園時就有打人、咬人等攻擊性行為,職能治療師諮詢之後,建議從陪伴的行為上改變,並且鼓勵多幫孩子按摩,如此三、四個月後,這位孩子的行為明顯改善。黃彥鈞治療師建議,有質感陪伴的建立,越小開始對孩子越有幫助。他強調,重點是生活中的陪伴、時常的互動,小小的動作,對孩子卻會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