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5年12月20日 12:51 林耘翰

「性」平教育潛藏危機?美國名醫的吶喊

「多元成家立法」草案包括婚姻平權、伴侶制度、家屬制度,三個草案各自獨立,同時送入立法院審查,其中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首先獲得足夠提案立委人數的連署,在2013年10月25日通過一讀,伴侶制度草案、家屬制度草案仍在審查階段,台灣2016大選當前,此草案再度引發許多爭議與討論,家庭守護團體擔心,修法極可能在對話不足的狀態下,由少數立委操作而包裹表決、偷渡闖關。

來到國中小學生的課堂,「性別平等教育」早已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性別平等教育法提到:「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以及「國民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課程」。

性平會委員張文昌建議,透過染色體遺傳的生理性別只有男和女,應該釐清是「多元性傾向」而非「多元性別」,以免為了「政治正確」造成「認知錯亂」;另外,孩子正在接受的「多元性教育」安全嗎?

歐美推行「性別平等教育」已領先台灣數十年,洛杉磯的精神科醫師葛蘿絲曼(Dr. Miriam Grossman)早已示警,她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心理服務處有超過20年臨床經驗,對年輕學子的情緒和心理問題有第一手的資料和深刻的認識。2009年她出版了《請問你在教我的孩子什麼?》,醫生披露性教育的謊言和它們如何傷害你的孩子,書中提到美國主流性教育提倡全盤接納「LGBTQ」;LGBT(Lesbian, Gay, Bisexual & Transgender)的名稱已有相當歷史,新加的Q(Questioning)代表有性取向疑惑的青少年。他們鼓吹青少年要對性傾向不斷探索,卻忽略建立穩定自我身分的重要性。為了貫徹不同性傾向都是完全「平等」的意識形態,他們沒有提到一個事實,就是在新感染愛滋病的人中,2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一半,而其中最大機會「中標」的,就是男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其他性病的情況也相仿,例如男男性交群組中大多有人類乳突病毒(HPV)相關的性病。

美國的主流性教育鼓勵青少年,甚至是12歲的少男少女,做「性探索」和「性實驗」,只要安全就可以,不用聽從父母過時的性節制言論。葛蘿絲曼指出,就算不討論道德與否,這種教育其實與當代醫學不吻合。首先,女性腦部分泌的生產素(oxytocin)會幫助女性與別人建立信任,這在母親與孩子的關係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女性與異性有親密接觸,如擁抱、接吻和做愛時,生產素會大量分泌,這顯示「性」是用來建立「人類繁衍」與「長期親密關係」的開關,因此在忍耐中讓自己成熟,尋找更值得交託的對象,不單是道德要求,更有著強烈的生理基礎。

美國的性解放文化,使性教育工作者不敢強調青少年性行為的風險,因這會給人反動的印象,甚至招來性解放人士的攻擊。葛蘿絲曼提到Dr. Ruth Jacobs的故事:她是馬里蘭州(Montgomery County)的傳染科醫生,有一次看到學校給小學生的性教育錄影帶中說,保險套能為懷孕和性病提供98%有效的保護,她發現當中的一些資料錯誤且帶有誤導性,便嘗試向學校指出那些錯誤,學校卻充耳不聞。

肛交與較高的愛滋病毒感染率、口交與口腔癌、衣原體感染的關聯…這些都是醫界熟知的性交風險,主流性教育為了鼓吹性開放而低調處理,誇大安全性行為的有效程度。但事實是,美國青少年染病率正逐年上升,台灣愛滋最新的流行病學分析,在疫情報導期刊2015年12月8日第31卷第23期,也顯示15–24歲、25–34歲這兩個年齡層正逐漸增加罹病人口。「除非你打算終生禁慾,性病基本上難以避免,所以患性病不是不正常的!」但葛蘿絲曼醫生指出「性病難以避免」的說法根本是謊言,有一個「傳統」但「簡單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雙方都婚前貞潔,和婚後忠誠。

站在「人權」的立場保障不同「性傾向」族群之家庭權益,並教育大眾和年輕學童以消除「歧視」,乍看之下的確要趕緊跟上先進國家的腳步,但台灣在全盤擁抱「多元性教育」與「性解放運動」之前,確實需要多界的對話與討論,制定出適宜的法規配套,以及符合醫學、公衛的性教育教材,以免匆促之下為了「政治正確」,重蹈先進國家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