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2016年7月8日 18:49 李駱實

【勇敢追夢系列報導】「竹」夢踏實 她讓國際看見台灣竹之美

您知道嗎?台灣是全球前三大竹子產區,在新北板橋有對夫妻暄媞和耀詳,他們遠赴日本攻讀設計8年多,回台後發現台灣竹子的獨特魅力,便將竹子結合工藝設計,再創造成許多生活中的竹子工藝品,同時保留竹子的原始風貌,雖然碰上竹子工藝傳統產業快要沒落,但因為愛上台灣古早味的竹製品即使到處碰壁也要完成夢想。

放下手邊未完成的設計圖稿,<匠藏工坊>設計師顏暄媞搜尋著網路上僅存的2、30家工藝廠商,或透過業界一個介紹一個,接著一一電訪詢問是否有師傅願意承攬製作本季即將上市的「竹燈籠」,因為要是沒能及時找到可以配合檔期生產的人力,一切的構想終將化為泡影。

 

赴日8年多專攻設計,顏暄媞和先生懷抱著對故土的情懷,毅然決然放下在日本設計業的穩定工作,回來台灣日商公司工作幾年後,實地走訪各鄉鎮,試圖挖掘臺灣獨樹一幟的文化底蘊。「同樣都是廟宇,台南孔廟就是有種古色古香的魅力。」喜歡接觸台灣人文和歷史的顏暄媞,連帶對古早味的鄉土文物也情有獨鍾。

站在傳統產業與創新創業的分野嶺上,顏暄媞不忍目睹位居全球前三大竹產區的台灣將此得天獨厚的寶座地位拱手讓人,因而於4年前投入竹製品的設計和研發,並以「竹節名片座」系列作品,取得故宮首獎與台灣優良工藝評鑑良品美器,即使一路上沒有前人的腳蹤可循。

 

「難道海島型國家就該接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宿命嗎?就算竹製產業已漸漸式微,但是這些工藝技術都是很珍貴的國家資產耶!」不同於樹木會隨著開採而枯竭,竹子反而是越去採筏,生長的速度就越快,長出來的品質也越好,不僅可以提升竹子的質與量,還能減緩木材出產的供不應求。然而隨著竹子開採人力與新生代工匠師傅的日益短缺,竹資源的保育與竹工法的傳承正雙雙瀕臨險境。
 
「其實很想要放棄,隨時隨地。」顏暄媞苦笑參半地說。「但是既然開始了,也還不算真正地開花結果,就這樣放棄未免太過可惜。而且如果不堅持下去,台灣竹的奇蹟將成為傳說?代工轉型的設計師又少了一個。  


 

如何將竹子的附加價值發揮到淋漓盡致,又能讓原本隱身於山間的居士進入台灣尋常百姓家,成了顏暄媞時常思考的課題。「日本人從小時候,日常生活開始就與竹子息息相關,竹製品也隨處可見;我在歐洲地區參展的時候,歐洲人、大陸人看到我的攤位,會主動靠過來,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竹子的感情;去泰國的時候,發現當地婦女也會用手工編織製作的小東西,我很驚訝,因為編工都很精緻,而且因勞力成本低,所以賣得不貴。」即將佈局歐美及東南亞的暄媞將看在眼裡的,也記在心裡,思索著台灣竹藝該如何在觀光產業與傳統工藝俱已蓬勃發展的東南亞國家,還能佔有一席之地。


 

在顏暄媞看來,竹製業與傳統產業可比是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傳統產業整體要被帶動,竹製業也才有興旺的可能。從產品設計、廠商聯繫到銷售參展一手包辦,她坦承單打獨鬥還是不如政府與民間上下一心合作來得有效益。

在日本待8年多以上,她看到日本為了鼓勵業界的「獎勵制度」、幫助創作者多管道曝光的「推廣平臺」做的有模有樣,更期許台灣也能有完善制度,好讓這些傳統產業也能不為KPI(關鍵績效指標)包袱所困,進而更專注於原創性的提升與長期深耕,讓MIT不只是標章會笑,而是消費者也能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