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相向的社會無法長成民主的大樹
2024年6月23日 20:47 何語嘈
我們必須體認民主事實上是脆弱的,隨時有可能因不對的人、不對的事而被斲傷,甚至是摧毀,而且這些不對的人與事往往是來自內部而非外部,最近這段期間,臺灣政治上的動盪正印證前述的說法。其實,關於民主的脆弱早就為人所知,因此近來我國社會一直有聲音呼籲應深化臺灣民主,或建立民主韌性,避免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制度毀於一旦。
為何民主是脆弱的?要了解這點必須先探究何謂民主,以及民主的特徵為何。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民主指人民的統治,是一種政體,其中人民擁有平等參與公共政策的參與權。從上述說法可以發現幾個關鍵詞:「人民」、「平等參與」及「公共政策」,也就是事關眾人的公共事務人民都可以平等參與,而不只是限於某些人或某些團體、階級。至於民主的特徵,依筆者所見,不外乎下列幾項:(1)由全體人民選出代表來治理國家;(2)定期舉辦自由、公平的選舉;(3)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4)保障基本人權;(5)強調包容、合作與妥協。
民主政治關鍵是「人」
因此民主制度可否正常運作,關鍵在於「人」,也就是這個國家的絕大多數人民相信民主制度是優於其他制度,並堅定維護該制度的運作;尊重每次的選舉結果,不因失敗就無法接受或抵制;了解民主最重要的精神是包容、合作與妥協,所以彼此之間是競爭者不是敵人,更應以溝通、說服來爭取支持,而非脅迫對方就範。然而,畢竟民主制度的施行是近2、300年間的事(雅典的民主與現代的民主還是不太相同),只佔人類6,000多年歷史的一小部分,時間並不久遠;權力的誘惑是自古以來最大的誘惑,鮮少有人可以抗拒,因此權力必須分散且相互制衡,否則尚未得到的千方百計想得到,得到的又難以放下;民主強調溝通、說服,決策過程相對緩慢,對比之下似較專制政權缺乏效率。因此,一旦人民不認為民主制度是好的制度,或對持不同政見的人或群體抱持敵意,無法相互包容與妥協,或難以接受選舉的結果,久而久之民主制度就將陷入混亂,甚至終結。
臺灣民主仍未臻完善,從政者應珍惜,勿仇恨動員
臺灣走上民主之路不過2、30年,雖然近幾年屢被歐美國家稱許,但事實上臺灣的民主仍有諸多需要改進之處,如國家認同的差異導致激烈的統獨之爭,至今仍盤踞在臺灣並未消失;政黨對立嚴重,許多政策難有共識,影響政務推動;近年新興媒體崛起,加上境外勢力有意操弄,假訊息充斥,破壞社會互信;民眾對民主政治缺乏深刻認識,致使民粹興起,或不時出現懷念威權統治時代的聲音;未全面檢視政治人物或政黨言行與政見,致使爭議人物仍活躍於政壇,且部分政治人物被神格化;政治淪為口水與綜藝化,無法有效溝通、討論公共事務,使民眾對政治漸趨漠不關心。加上外在中國的威脅,使臺灣的民主之路更加險峻。
上述種種最令人擔心的是政黨的對立,進而造成各自支持者間彼此的敵意上升,這種現象如持續惡化,將使雙方之間壁壘分明,無法對話。然而,如本文一直強調的,民主的精神在於包容、合作與妥協,也就是雖然大家意見不同,但可以互相包容,並在溝通與說服的過程中各自退讓尋求妥協,最終抓住合作機會,促使公共事務可以逐步推進。可是現在臺灣政治人物常走偏鋒,以壓制、羞辱對方為目標,甚至鼓動自己的支持者在社群媒體發表攻擊性文字,如此怎能降低彼此敵意,進行合作更將是緣木求魚。雖然本屆立法院目前通過一些政治性低的法案,如再生醫療法、國籍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及姓名條例修正案,但不知在敵意持續上升的情況下,還能有多少福國利民的法案可以通過。甚至最後如演變成焦土作戰,臺灣的民主政治還能走多久?細思之,不禁令人擔憂。
結語:民主社會沒有人可以成為局外人
因此,誠心地呼籲,國內各政黨應秉持民主的精神,放下對彼此的仇恨,以理性的態度問政,就政策、公共議題進行討論,並提出政策論述尋求人民支持。至於國人則應持續關心公共事務,提出自己的意見,但莫陷入激情,更不要被政治人物帶著走,而是仔細地評價他們提出的政策論述,以及觀察他們的言行。最後,請謹記民主制度的維繫與進步是每個國人的責任,沒有一個人可以成為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