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生命課題練習(一):廢死行不行

2024年4月30日 10:51 何語嘈

圖/憲法法庭網站:死刑案113年4月23日言詞辯論
圖/憲法法庭網站:死刑案113年4月23日言詞辯論

廢死議題最近佔據了國內媒體各大版面,憲法法庭也在4月23日就相關死刑案舉行言詞辯論,審查死刑及相關刑法罪名之合憲性。當然廢死議題在國內已不是一個新議題,廢死與反廢死支持者也持續爭辯、嗆聲,且每逢殺人案、選舉等事件出現時,此議題就更形複雜。

面對此議題,當然可以保持靜默,但面對攸關「生命」此重大命題,或許每個人可以靜下心來思辨「臺灣是否應該廢死?」此議題,而不是淪為無益的口水戰。

我先聲明本人並非廢死的堅定支持者,對廢死的立場剛從反對轉為稍微支持,或許未來立場會再隨某些事件改變,但應該不妨礙我對廢死此議題的思索。現在開始我的思索之旅。目前我國社會認為死刑應該存在的理由大致為:罪有應得、平復受害人家屬心情、遏止重大犯罪,因此將從這幾個面向一一探討死刑是否應繼續保留。

是否死刑犯都是罪有應得?

首先,是否死刑犯都是罪有應得?排除誤判或屈打成招等冤獄案件,有明確罪證的死刑犯是否都罪無可赦?鄒族青年湯英伸殺人案就值得深思。當一個純樸的青年走入大城市工作,卻遭遇剝削、壓榨,想離開又被老闆扣留身分證而無法離開,在去留都難的困境下,失控殺了老闆全家。如果單就殺人事實,湯英伸確實故意奪走了老闆全家的生命,但把整個案件放在當年臺灣整個大環境下,湯英伸真的罪大惡極到非判處死刑不可嗎?回溯當年臺灣社會,顯然對原住民存有歧視,加上湯英伸老闆對其剝削、壓榨,甚至不准湯英伸離開,種種因素加總,湯英伸當時應該充滿絕望,才選擇以最極端的方式處理他無能打破的困境。

那如再排除湯英伸此類案件,其餘因搶劫、爭吵、單純想殺人而殺人的案件,是不是就可毫無疑義地認定為罪有應得?雖然本人對此類案件比較無力辯解,但提供2個點供大家思考。

其一,是什麼因素促使他們犯下此類罪行,是貧窮?是他人惡意對待?還是社會存在諸多缺陷,將他們這些無力適應的人逐步逼入死胡同。其二,將這些人的肉體消滅真的能解決犯罪問題嗎?並沒有,因為他們的死只能在社會上激起一些小漣漪,對解決犯罪問題毫無幫助,而當整個社會環境沒有改善,就會持續出現下一個殺人犯。

處死殺人犯就能平復受害人家屬心情嗎?

其次,處死殺人犯就能平復受害人家屬心情嗎?在許多殺人案件的報導中,大都會報導受害人家屬希望法官判處殺人犯極刑,似乎唯有處死才能告慰受害人在天之靈,也才能讓受害人家屬感受法律正義,並且平復因親人遇害的受創心情。當然,在漢摩拉比法典訂定「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對等償還原則時,「一命抵一命」的觀念在人類社會應該已存在許久,因為這種方式是最直接、簡單的處理方式,沒有過多複雜的價值計算問題。然而,這種方式真的能平復受害人家屬的心情嗎?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這種方式真的效果有限,因為人的心靈是非常複雜的。當我們親人因病過世或老死,即使時間過去許久,我們的內心仍會有許多不捨與遺憾,除非有什麼力量可以給予撫慰,所以可以看見許多人尋求宗教的慰藉,因為他們從宗教中可以得到讓人心靈解脫的力量與方法。殺人償命這種消滅肉體的方式或許可以讓受害人家屬心情一時得到宣洩,但殺人犯的生命價值可以等同受害人的生命價值嗎?在家屬心中是永遠無法等量齊觀的,既然不同值,又如何能以一個生命的消滅來抹除另一個生命被消滅的痛苦呢。

因此我國政府應該思考如何建立給予受害人家屬完整的協助與保護機制,讓他們重燃對於生命的希望,以及得到恢復內心寧靜的力量,雖然現在已有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及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但從相關報導及研究可以看出,已有部分成效,但仍有許多需要強化、提升的部分(可參閱鄭瑞隆、王世文「犯罪被害人家屬服務需求之研究」),這有賴政府及社會更多資源的投入與關注,畢竟資源不足是無法滿足眾多受害人家屬的需求。

死刑真的能遏阻重大犯罪嗎?

最後,死刑真的能遏阻重大犯罪嗎?雖然人們常說「亂世用重典」,希望以重刑(包含死刑)來遏阻重大犯罪,但根據相關調查(參閱「2021全球死刑報告:事實及數據」,網址:https://www.amnesty.tw/node/11959),顯然執行死刑與遏止重大犯罪二者並不相關,也就是死刑根本無法降低重大犯罪的發生。犯罪的成因其實是複雜而非單一的,包含犯罪者個性、成長環境與背景、犯罪動機、犯罪當下環境與氛圍……等,所以沒有全盤理解個別犯罪者何以犯罪之原因,並分別消解社會上造成犯罪之因素,根本無法降低犯罪率,正所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我們甚至可以說肉體消滅殺人犯其實是最偷懶的方法,但並不是解決事情的最佳方法,如同前述湯英伸的案件,如果我國社會沒有消除對原住民的歧視,沒有消除對工人的剝削、壓榨,必定會有第2個、第3個,甚至無數個犯下殺人案的湯英伸出現。因此視死刑為不可廢除的每個人,是否應該思考如何督促政府拿出更周全的政策來遏阻重大犯罪,而不是讓政府輕鬆地以執行死刑來掩蓋其無力降低犯罪的事實。

結語

當然,我國社會對廢死還是有非常多疑慮,尚須許多的論證與討論。面對「生命」如此重大的議題,國人應該平心靜氣地以理性的態度來溝通、對話,而不是像混混街頭打架撂人,比誰的人數多誰就贏,如此除增加衝突,還是無法解決歧異。

因此反對廢死的人請思考,假如被判死刑的人是你的至親好友,你能無動於衷地看他被執行死刑嗎?甚至他可能是被誤判的;而支持廢死的人也請思考如何讓多數民眾相信廢除死刑國內治安不會惡化,也要思考如何協助受害人家屬走出傷痛,維繫正常生活。假如正反雙方能一起做這道生命課題的練習,相信我國社會才會成為一個共好的社會。

【卡片新聞】內湖女童命案 社會安全值得醒思

IS愛看《湯姆貓與傑利鼠》? 埃及部長引爭議

我國移民政策回顧與展望(一): 制定新住民基本法是我國移民政策的開端

深度認識韓國的必讀專書 -《朝鮮半島現代史:一個追尋驕陽的國度》讀後心得

惡意相向的社會無法長成民主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