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外交應有新思維 全民共推多元外交

2023年3月31日 11:33 何語嘈

圖/總統府
圖/總統府

沒有意外地,宏都拉斯今(2023)年3月25日宣布與我國斷交,並與中國建交。這次斷交事件在國內沒有引起太多波瀾,畢竟在中國持續打壓臺灣外交發展下,臺灣原來的邦交國基於追逐最大利益的考量,務實地選擇靠向中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與其讓這些國家以建交為標的,誘使臺灣與中國不斷喊價並提高價碼,還不如早早放手,另謀途徑拓展臺灣的外交空間。

現代外交事務已呈現多元樣貌

長久以來,外交工作似乎只屬於外交機關所專有,一件件攸關國家利益,甚至生死存亡大事都在外交官員唇槍舌劍,或是交錯觥籌中完成,與平民百姓毫無關聯,丘逢甲「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具體呈現這種現象。

然而,隨著國際環境日趨多元複雜,國際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紛紛設立,外交工作已不再專屬外交機關,國際組織也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管是一次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或二次大戰後的聯合國都分擔了原屬國家外交機關的交涉協調工作,其餘區域性國際組織的重要性也不遑多讓,而有些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一些小國,如國際紅十字會。

此外,外交議題已經不再侷限於政治、戰爭、議和等相關事務,舉凡環保、經濟、人權、金融、醫療、教育、科技、農業……等諸多面向也成為外交討論議題。因此傳統養成的外交官員已不足應付這些新議題,不只國際組織有更多發揮空間,個人也有了介入、參與的機會,而這也正是臺灣的機會。

臺灣不是一個小國,不要自我矮化

臺灣雖然只有3萬6千餘平方公里、2,300多萬人口,但論經濟、科技、軍事、醫療等相關實力,卻是在世界各國間名列前茅,加上對人權、民主、自由等相關價值的重視與維護,更讓歐美國家稱道不已,因此無需小看自己,當然也不用自我膨脹、吹噓,唯一要做的是明確且合宜地自我定位,並依此定位善用自己的優勢與資源,最終建立臺灣這個品牌的價值。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臺灣在國際上塑造出「Taiwan can help」的形象,雖然無法讓大多數國家完全認同,並給予肯定,但至少傳遞出一項重要訊息:臺灣已經有能力幫助其他國家,而不是只能企求其他國家幫助,甚或帶給其他國家麻煩。當然早年臺灣的農耕隊,晚近的醫療團隊,其實已經給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實質幫助,但疫情期間的表現才算進入西方主流媒體的視野,只能說時機剛好,「天時」到了。

除了農業、醫療、科技,臺灣其實具備不錯的軟實力,包括多元族群融合的臺灣文化、符合普世價值的民主體制與人權意識,前者屢屢讓外國人驚豔(如布袋戲、電音三太子、八家將……等),後者更讓歐美國家將臺灣視為同是民主陣營的一員,因此臺灣不僅是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島嶼,更有豐富文化色彩的國度,且證明民主體制不只是西方文明的產物,更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最好的政治體制。

臺灣人性格有利推動多元外交

臺灣人的熱情、樂於助人的性格,往往被來過臺灣的外國人所稱道。此性格不只有助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讓臺灣人對公共事務的關心與參與更加積極,如成為善的循環,有利建立一個共好的社會,當然也有利成為臺灣在國際事務參與上的一大推力。

不管是在其他國家遭遇天災、人禍時,臺灣人踴躍捐輸,有時慷慨程度大到讓外國人驚嘆;臺灣相關社團加入國際非政府組織運作時,也積極參與會務並做出貢獻,面對中國以「一個中國」原則壓迫臺灣會籍時,並非忍氣吞聲而是勇於發聲,讓外界看見中國無所不用其極的壓迫,同時也看見臺灣艱困的處境。

此外,臺灣經過解嚴開放,身受民主洗禮40餘年,多數臺灣人已具公民意識,也就是不是凡事被動等待政府作為,而是在合法範圍內自身尋求解決方法,遇到法律不周延的部分,也會積極倡議研提修正建議,並督促政府改善,此種特質如善加運用,可以讓臺灣人在外交舞台上人人單兵作戰,發揮螞蟻雄兵的功效。

結語:外交工作需要全民共推

在現今的國際環境中,外交工作絕對不再是只屬於外交機關的權責,而是全體國民應該一起來推動的,唯有結合所有資源與力量,才能逐步拓展臺灣外交空間,並讓國人有尊嚴地參與國際事務。
 

蔡英文參觀臉書總部 「打卡」獲選戰祕訣

蔡英文在巴拉圭國會演說重點整理

蔡英文宣布參選2016總統:台灣需要改變

封關民"調"出爐 候選人最後10日大車拼

堅定態度正告中國 蔡英文公開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