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這樣的臺灣喝采-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觀後感
2025年7月6日 16:41 何語嘈

托家人的福,間隔多年之後再進入電影院,觀賞近日熱門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A Chip Odyssey)」,電影散場後內心澎湃激昂,久久無法平息,因此縱使已經有許多電影評論、觀後感想與心得,仍然厚著臉皮寫下自己的觀後感想。
此紀錄片是由蕭菊貞導演拍攝,內容主要是敘述臺灣半導體的發展史,藉由訪談80餘位見證半導體發展的關鍵人物,包括第一批赴美國RCA(美國無線電公司)學習IC技術的工程師、晶圓廠的女作業員、參與相關政策執行的政府退休官員、科技界大老及關注臺灣產業發展史的學者,具體且深入地呈現臺灣半導體產業如何從無到有,最後成為全球科技發展的關鍵角色,尤其是在AI領域。
至於蕭導演為何起心動念拍這一部紀錄片,與她過往紀錄片主題、內容完全不同且是她完全陌生的領域,是因為2019年她代表清華大學參加臺灣半導體產業先驅胡定華的追思會,聽到與會半導體產業大老們分享的臺灣半導體故事,內心深受感動。
這些平常各據一方的大老回憶當年他們肩負國家交付的使命,遠赴美國取回IC技術的火種,那種艱辛中產生的革命情感,使他們齊聚追思會,懷念當年的帶頭大哥-積體電路工業發展計畫(也就是赴美國RCA取經的計畫)的計畫主持人。蕭導演才發現原來這些科技人也是很有溫度的,更認為這麼精彩的故事不能被忘記,而且這些科技業的大老們年紀都不小了,所以拍攝紀錄片的工作必須儘快進行。
內容簡介
(一)尋找傳奇的小欣欣豆漿店
紀錄片是從蕭導演尋找傳奇的臺北市南陽街「小欣欣豆漿店」開始,1974年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兆振、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行政院秘書長費驊、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及潘文淵等7人在此處邊吃早餐邊討論後,決定發展半導體產業。
為了找到此地點,蕭導演團隊花了約半年時間,因為現在南陽街已沒有40號這個門牌號碼,周遭店家也沒有人知道這個門牌號碼,最後找上地政事務所查找地籍圖等歷史資料,鎖定可能的地點,至現場發現是一棟大樓,經詢問大樓相關主事者確認此地重建前確為小欣欣豆漿店,當時由退輔會經營,常常是官員聚會討論事情的地方。同時團隊還從潘文淵先生的日誌中找到當年他閉關兩星期,書寫推動半導體產業「電子積體電路技術計畫」的地點就在圓山飯店508號房。
(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同時蕭導演也訪談當年計畫參與者-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教授,並在其熱心的協助下,陸續訪談了多位當年計畫的參與者,如楊丁元、蔡明介、曾繁城、邱羅火,在訪談過程中逐步還原當年孫運璿他們拍板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歷史背景,以及工程師前往美國RCA公司取經的經歷與心路歷程。原來當年我國退出聯合國,國際處境非常不利,加上美援斷絕、油價飆升,臺灣如果無法有效因應,經濟恐怕陷入絕對的困境,因此才有當時經濟部長孫運璿等人要藉由發展半導體產業為臺灣找出路的決策。
可是當時多數人對積體電路是什麼都不瞭解,而且政府為推動計畫需要投入1000萬美金,所以包含政策參與者在內許多人都視此舉為「賭注」,因此遭到反對也是理所當然,幸好孫運璿堅持住,計畫才可以推動,不過他內心應該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當他召見即將赴美的工程師時說了一句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三)取經的工程師不辱使命
赴美學習技術移轉的工程師們背負著國家使命,全心投入學習如何製造晶片,任何一點細節都不願放過,包括撰寫工作日誌、機器擺放位置等,甚至是他們不熟悉的成本會計,只為能成功地在臺灣複製生產模式,用心的程度讓RCA工廠的員工感到佩服,並開玩笑地表示未來電話機都會「Made in Taiwan」,而這玩笑之後當然成真。
這群工程師將技術帶回臺灣後,1977年工研院建立了臺灣第一座積體電路示範工廠,沒過多久良率就超過RCA的40%直達70%,並成為世界重要的電子錶輸出國。
他們將技術帶回來,當然就是要能實現商業利益,工研院邀集幾家公司投資,於1980年5月成立聯華電子(即聯電),為臺灣第一間半導體製造公司。接著1980年12月正式成立新竹科學園區,以吸引高科技人才和技術為目標,提供租稅優惠、廠房租賃等誘因,希望發揮群聚效果,這項政策經過時間證明確實是非常睿智,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張忠謀來臺及創辦台積電
1985年,張忠謀應李國鼎之邀到臺灣,協助推動臺灣的半導體產業,1986年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當時政府決定成立一家半導體公司並接受張忠謀提議專做晶圓代工服務,1987年由政府、飛利浦及台塑共同出資成立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起步並不順利,因為當時世界上尚無晶圓代工服務此種商業模式,世界上主要晶圓廠都是生產自家公司設計的晶片,所以缺少客戶,而且當時台積電的技術也落後於英特爾等大公司。
嗣後在張忠謀動用過去在德州儀器公司所建立的人脈,以及飛利浦協助介紹客戶,台積電業務才逐漸起色。其後持續精進生產技術,以及秉持誠信正直的企業精神,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先進半導體製造者,也是張忠謀口中所稱「地緣政治策略家的兵家必爭之地」。
紀錄片最後也出現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與美國總統川普共同在白宮宣布加碼投資美國,以及與賴清德總統共同舉辦記者會向國人說明加碼投資美國的考量,並保證在臺灣原定投資計畫不變的新聞片段,提醒臺灣值此之時也面臨國際政治、經濟巨大變局,如何正確因應,並為臺灣在困境中找出路,也成為這一代人的責任。
(五)全民都是造山者
此外,紀錄片也訪談當年晶圓廠的女作業員、一線工程師,呈現臺灣半導體產業如何在卻乏資源的處境下,篳路藍縷地發展成關乎世界經濟發展的晶片島,尤其是他們為維持晶片品質全神貫注地盯著晶片,以致眼力耗損,以及24小時待命,甚至在颱風天趕回工廠修復機器以維繫晶片生產,在在證明臺灣半導體成功絕非僥倖。
而蕭導演的人文關懷也呈現在到訪為擴建晶圓廠而遷移的客家聚落-新竹縣寶山鄉大崎村,為了半導體產業該村2、300年來建立起的人際網絡、生活習慣、生命紋理一朝消散,印證半導體產業的造山者是臺灣全民,沒有局外人。
觀後心得
「造山者-世紀的賭注(A Chip Odyssey)」並不是本人看過的第一部蕭導演的作品,10幾年前看過另一部作品「銀簪子」,是導演紀錄她的父親及其同袍老友那一代老兵經歷顛沛流離的戰爭時代後,被迫和親人分離,40年後終於可以回鄉探親,但家鄉已不是記憶中的家鄉,而且更尷尬地是在兩岸都有家的人,無論是選擇哪一個家,都無法避開對家難以放下的牽掛。雖然時隔10餘年,已忘記大部分的內容,但有一幕永遠無法遺忘:導演的父親在海邊向西眺望,平靜的外表下是如海浪洶湧般的鄉愁。
因著導演深具人文關懷的拍攝角度,所以觀賞前對造山者此部作品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想像導演會如何拍攝半導體業這麼生硬的題材,看完後深感佩服,本片雖可說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簡史,但在導演的鏡頭下,全片卻充滿溫暖、勵志的內容,可以在片中看到臺灣人拚搏的精神、看到為臺灣找出路的急切心情、看到不管職務高低都認真負責的態度、看到為產業發展捨棄家園的犧牲,在生硬冰冷的科技中感受到有血、有肉、有淚的個人,所以本片真正是以「人」為主體來記錄產業發展,而不是以「科技」或「產業」為中心來拍攝,這才是一部品質上乘的紀錄片。
接下來將從下列3方面來分享我的觀後心得:
(一)我國需要產業發展政策嗎?
多數人看到這個問題應該會回答「需要」,畢竟產業發展光靠企業本身是非常艱辛的,因為牽涉土地、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甚至會受相關法規影響,如果政府出面推動發展政策,將有效減少企業遇到的阻礙與困難,並獲得相當大的助力,過往我國已有成功的例子,半導體產業是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其他國家也所在都有,如南韓的文化產業。
但是從紀錄片中我們也觀察到推出政策是一回事,至於政策可否成功又是另一回事,因此1970年代孫運璿等人決定發展半導體產業都是用「賭注」來形容,因為沒有人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說一定會成功,何況台積電打敗三星、英特爾,成為世界上晶片生產最重要的企業是最近幾年才發生的事;臺灣經濟低迷的時候中國紫光集團甚至放話要買台積電,假如該項政策失敗了,我國會陷入何等的慘況?而我國也確實存在失敗的產業政策,如「兩兆雙星」變成五大慘業。
所以孫運璿等人是在巨大的困境中,利用他們最大的才能、識見與理性,接納學者、專家的專業意見,作出他們當時能作出的最好的決策,之後再靠著無數優秀且勤奮的臺灣人,包括企業家、工程師、作業員持續十數年的努力付出,再加上天運,最後才獲得成功。
因此與其說政府要有產業政策,不如說政府應該優先建構一個有利產業發展的環境,包括完善的法規、專業人才的培育與引進、優化資金的提供審核與使用監督程序、廉潔且有效率的政府等。
畢竟一項產業政策的推出意味政府將扶植該產業的發展,有限的資源將流向該產業,並排擠其他產業所能得到的支持,所以政府在擬定產業政策必須非常謹慎,務必仔細盤點該產業臺灣有何發展優勢、其他國家的發展情形、市場的規模,以及最重要的-到底臺灣掌握多少關鍵技術、可否自主研發,從台積電與兩兆雙星的成與敗就可了解,台積電諸多生產技術都是自己研發出來,而兩兆雙星的面板與DRAM則仰賴美國、日本廠商的技術移轉。
(二)經濟發展至上嗎?
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停息的爭辯題目,除非人類社會回到工業革命發生前的時代,在紀錄片中也點出了這個問題。
為了擴建晶圓廠,新竹縣寶山鄉大崎村這個已存在2、300年的客家聚落就必須配合拆遷、搬家,村民從此各分東西;還有工程師在受訪時提到颱風天趕回晶圓廠修復機器設備,即使沒有車子也要想辦法回去,讓生產線維持運轉;另外台積電前營運長蔣尚義也提到,臺灣員工是分3班24小時持續工作,美國工人沒有這麼勤奮,所以怎麼可能贏臺灣。
看到這些情事,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嗎?是必須的嗎?長久以來人們都習於配合經濟發展,如土地、水、電優先提供企業、工廠使用,或忍受工廠造成的環境汙染,或長時間超時工作,認為經濟發達了,生活水準就可以提升,所以犧牲是必要的。
當然,本人不是反對經濟發展,因為我們不可能回到農業社會,也如多數人一樣主張經濟與環境保護、員工生活品質等其他事務必須達成平衡,只是這平衡要如何達成?
雖然已經有許多討論與研究,但老實說,本人還沒看到令自己感到滿意的答案,或者說這個問題牽涉層面太過廣泛,難以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因此只能持續行動,試著去找出平衡,比如嚴加監督工業廢棄物流向,降低隨意傾倒的可能性,並利用科技研發讓廢棄物也能回收再利用;或是土地不可過度開發,濕地等生態特殊環境宜優先保存、維持原樣;或制訂完善的勞動保障法規,提高員工福利,縮減勞工工作時間,這議題尚有待臺灣全體國人繼續思考、討論。
(三)台積電至國外設廠對臺灣是利或弊?
台積電近年被國人視為「護國神山」或稱之為「矽盾」,認為有台積電在可確保臺灣安全,因此極為反對台積電到海外設廠,包括美國、日本與德國。然而,我們必須先解決一個矛盾:當有部分人士指我國經濟發展太過偏重半導體業,以致人才等相關資源多數流向半導體業,臺灣經濟可能出現「荷蘭病」,必須調整我國經濟政策之時,世界上對先進製程晶片需求又因AI出世而大幅提升,台積電為滿足客戶需求必須擴建晶圓廠以提高產能,此時相關資源勢必更多流向半導體產業。
請問我們如何因應?是迫使台積電不要接太多訂單,請客戶轉單給三星、英特爾;或者進一步犧牲其他產業,讓他們把所有資源雙手奉上,以因應台積電的產能擴充需求;還是讓台積電前往海外設廠,利用當地的人才、土地、水、電等資源生產晶片,以滿足客戶需求,並維持台積電在晶片生產的優勢。
不要忘了,臺灣經濟發展早就面臨五缺危機,就是缺土地、水、電、人才、人力,甚至可以說為了維繫經濟發展,我們已經押上所有籌碼,即使電力可以發展新能源,人才與人力可以想方設法從國外引進,水可循環利用或設法將海水淡化,但土地是無法增加的,因為填海造陸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何況是要填出可以做為工業園區的土地,因此台積電赴國外設廠是必然的,也是成為一間跨國大企業要在世界拚搏必經之路。
而且台積電早就在海外設廠了,比如被嫌棄到不行的美國華盛頓州晶圓廠、與恩智浦合資設立的新加坡晶圓廠SSMC、在中國南京與上海的晶圓廠,因此反對台積電赴國外設廠的說法是滿奇怪的。
此外,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也承諾先進製程會留在臺灣,更何況臺灣的生產優勢是難以取代的,不只有完整的生態系,還有優質耐操的員工,在考量成本、產能等諸多因素下,一個合格的專業經理人會做何種選擇其實顯而易見,不待多言。
結語
本片取名「造山者-世紀的賭注(A Chip Odyssey)」是滿切中本片所要傳達的訊息,不只是中文片名,英文片名也一樣。當初決策的孫運璿等人是在下賭注,後續歷任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政策支持是在下賭注,而全民對半導體產業的支持與重視也是在下賭注,雖然最終我們好像賭贏了,造出以台積電為首的護國神山,每個人都成為造山者,可是其間的風險、艱辛與苦澀卻是接連不斷的,不只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也還會有,就如同英文片名所揭示的這是一個關於晶片的「漫長而驚險的旅程」。
當年為了替面臨退出聯合國、美援斷絕及石油價格飆升等重重危機的臺灣找出路,孫運璿等人選擇發展半導體產業,如今臺灣又面臨地緣政治的風險,台積電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我們這一代人可以作出什麼選擇幫臺灣找到活路,維繫國家命脈,是我們無可逃避且必須慎重看待的課題。但總之,先為過去我們的父輩、祖輩喝采,也為我們自己喝采,因為我們沒有屈服於困境,而是不斷地努力、付出,終於成就現在的榮耀,這樣的臺灣值得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