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危險的訊號–從龐建國死亡談起

2022年1月22日 10:14 何語嘈

圖/Pexels
圖/Pexels

今(2022)年1月11日新聞報導前立法委員龐建國跳樓自殺,並於死前在line群組留下「不公不義的台灣,我生不如死!」的訊息。看到這則報導,內心有些驚訝,繼則有些擔憂,驚訝的是龐建國雖罹患大腸癌,飽受疾病折磨,但婚姻與工作尚稱順遂,竟突然選擇極端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擔憂的是,臺灣政治環境的惡化,如果不加以導正,恐怕不只會毀壞臺灣日漸成熟的民主,也會將臺灣推向內部惡鬥、分裂的深淵,而無法回頭。

藍營政治人物自殺是因心中希望的破滅
從龐建國自殺往回算,這是近2年藍營政治人物的第二起自殺事件,前一起是2020年6月6日前高雄市議長許崑源跳樓自殺,當日正是前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確定。為何他們會同樣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當中的原因應不只是疾病纏身的因素,可能還有心中對臺灣政治發展的想像與希望破滅的關係。
套用近2、3年流行的一句話「勝選的秘訣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民主政治中要贏得執政權力本就是要提出讓多數人認同並支持的政治訴求,也就是要得到多數民意的支持,因此政黨應該努力體察民意的趨向,更高明的甚至是引導民意的走向,而不是空口說民意被吞噬,或人民被欺騙,如此說法不會改變失敗的結果,也無法為未來的選戰找到勝選方程式。

臺灣本土化勢不可擋
從蔣經國先生晚年開放黨禁以來,臺灣走向民主化與本土化是必然的趨勢,因為人民當家作主是比期待出現當代明君更具吸引力,而關心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上的一切事務,遠比關心整個中國的命運更貼近自己的生活,因此哪個政黨能更確保自由、民主的發展,更能提出有力2,300萬人福祉的政策,必定會獲得更多選民的支持,並取得執政權,而誤判民意,縱使是執政黨也會失去政權,3次的政權輪替清楚呈現臺灣整個政治的發展走向。

泛藍支持者抑鬱情緒應被關注
龐建國投身政治以來,都處於泛藍陣營,而且堅持主張兩岸統一,正如蔡詩萍在《敬悼老友龐建國:台灣的敵人是敵視民主的極權,不該政黨競爭的彼此!》(愛傳媒,111年1月13日)所述,拋不下「大中國意識」,因此在臺灣本土化的走向下,與主流民意越行越遠,甚至不解為何臺灣會如此演變,以及不解民進黨在他心目中不及格的執政成績,為何在選戰中還屢屢得勝,或許是帶著深切的失望,再加上病魔纏身,最終做出令人遺憾的選擇。
然而,在臺灣,與龐建國抱有同樣大中國情懷的人並非寥寥無幾,因此「戰鬥藍」、中華統一促進黨才有立基點,並且獲得一定的聲量,這是臺灣整體社會必須予以正視的,因為統獨議題已經持續削弱臺灣競爭力,直至今日仍陰魂不散,而泛藍陣營支持者此種情緒抑鬱的現象如果處理不慎,可能會進一步造成臺灣的分裂,許多政治評論者對此也為文警告。

民主政治的重要精神之一是理性與和平
當然,在民主政治中,舉凡選舉、罷免或公投皆應由人民依自由意志投票決定,不可能為了消除某方陣營支持者的抑鬱情緒,透過諸如分配民選公職席次等相關雨露均霑的手段來處理,但不可忘記民主政治的重要精神之一是強調理性、和平,與傳統打天下呈現的暴力、血腥,以及唯有勝者獨存的樣貌是不一樣的,因此在選戰中應是盡量進行政策論辯,而非對不同陣營的人作人格毀滅,是以不同陣營間應極力自我克制,不應發表煽動性、侮辱性的言論,甚至為帶風向而散播不實資訊。
歷史殷鑑不遠,唐朝牛李黨爭、北宋新舊黨爭及明朝東林黨與閹黨爭鬥的後果,已經清楚告訴我們,黨爭最後都沒有贏家,因為這些朝代都在黨爭後元氣大傷,最終走向滅亡。棋局打翻了,沒有人可以繼續玩,把臺灣搞亂了,也沒有人可以安穩生活,期盼所有臺灣人民能一起來終止政治惡鬥的亂象持續下去。

這樣的國民黨還能走多遠?

范雲:參選為改變政治文化 首推公費選舉

【政治畫】蝦米!政府吹起「殭屍熱」

落後者朱立倫 逆襲的競選策略

維護和平兩岸有責 蔣孝嚴堅持「三心」、「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