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自由的,真正的獨立媒體。

疫情改變了台灣宗教活動的樣貌

2021年7月27日 08:31 鄭哲宇

圖/總統府
圖/總統府

全台三級警戒以來,人民的生活習慣產生極大改變,其中宗教活動全面停擺,舉凡進香、參拜、公祭以及各宗教的聚會、慶典,全都取消並改採線上。降級解封在即,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可有條件恢復室內50人、室外100人的聚會,普渡、公祭也可舉行,但即將到來的中元普渡仍然不開放宴客。未來防疫的方向逐漸轉變為「與病毒共存」,宗教活動可能短時間內無法回復到過去的樣貌。

在廟門外參拜的信徒

台灣民間信仰盛行,尤其在天災發生的時候,到宮廟參拜祈福是台灣人民慰藉心靈的主要方式,三級警戒期間,諸如行天宮、龍山寺等大型的廟宇或設置人流管制,或乾脆不開放,雖然廟方鼓勵民眾心誠則靈、線上參拜,但仍有信徒表示沒辦法親自到廟裡,總有種不夠正式的感覺,期盼能盡快恢復往日能隨時參拜、遊行、舉辦慶典的日子。

原民祭典取消 考驗文化延續

原住民族的祭典對於他們來說,是等同漢人過年一般的大日子,近年來如花東阿美族的豐年祭、布農族的射耳祭、賽夏族的矮靈祭等,除了凝聚社區的向心力、延續文化傳承,同時也帶動觀光資源,振興社區經濟。自去年開始為防範疫情,許多大型的原住民慶典皆宣布停辦,雖然中央已宣布有條件解封,但考量慶典未造成大量的人流與聚集,花蓮縣玉里鎮日前已宣布停辦兩年一度的聯合豐年祭,其他地區的豐年祭是否也會跟著停辦還有待觀望,但疫情的確也讓傳統文化的延續受到挑戰。

教會改為線上禮拜 衝擊聚會品質

2020年南韓疫情的爆發與擴散,和教會聚會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而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些一神信仰的宗教,其文化又特別強調人際之間的接觸與互動,因此近兩年來,台灣幾個比較大型的教會,如基督教的長老教會、靈糧堂、基督教福音宣教會;天主教的天主教會;伊斯蘭教的各大清真寺,在疫情快速擴散之際都取消實體聚會改為線上禮拜。雖然拜網路之賜可以順利聚會,但根據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的問卷統計,有六成的教會聚會人數減少,天主教嘉義教區代理主教吳終源曾在報導中表示,天主教是以信仰、儀典集合團體,並不是單純的個人禍福、消災解厄,因此線上禮拜是變通的方式,但無法完全取代教會禮拜與聚會的功能。

從古至今,每當遇到重大災厄,信仰活動反映了社會當中趨吉避兇、尋求心靈安穩的渴望,在面對這百年一遇的疫情時,社會整體如何在防疫與解除焦慮取得一個平衡,不僅是政府當局,也是全體人民都必須花心思的功課。

【竟然是假新聞】「中國在WHO會議收割台灣成果」 真相卻是?

「要擺脫國家命運」 台日韓名校菁英齊聚研討

緬懷宣教士們的愛台精神

流感肆虐創新高 單週增339重症15死

「滅香」爭議 政府澄清:「不會限制個人自由」